中班科学制造漩涡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制造漩涡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制造漩涡教案 1
活动目的
1.感受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漩涡,了解这些漩涡的共同特性。
2.尝试运用手工或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看到的漩涡。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资源准备教师演示包:
(1)漩涡图片
(2)实物:彩色纸、剪刀、橡皮泥、毛线、水彩笔、筷子、勺子、竹签、大小、高度不同的容器、长短不同的搅拌器皿
(3)记录活动表格幼儿资源包:
(1)实物:彩色纸、剪刀、橡皮泥、毛线、水彩笔、筷子、勺子、竹签、大小、高度不同的容器、长短不同的搅拌器皿
(2)记录活动表格亲子活动包:
(1)容器、搅拌器皿、沙。
自行准备:
(1)课桌。
(2)示频仪、电源插座。
(3)黑板。
2.经验准备教师:需要了解漩涡的形成。
幼儿:幼儿收集各种不同的搅拌器皿以及容器,会填写简单的表格。
3.环境准备在科学区准备各种不同的搅拌器皿以及容器。
科学词汇漩涡:
水流急转所激起的螺旋形。
方法词汇观察:
观察怎样制造漩涡。
操作:用不同的物体制造漩涡。
记录:哪个物体能制造出又大又漂亮的漩涡。
活动建议
1.导入活动律动导入:让幼儿跳转圈舞,感受漩的动作。
2.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已经认识了漩涡,请幼儿说说在哪儿见过漩涡?你看见的漩涡是什么样的?你觉得漩涡像什么?
3.幼儿作业组织幼儿用各种材料直观的表现出自己看到的'漩涡。
1.画密密麻麻的螺旋线,拿剪刀顺着螺旋线剪,剪一个漂亮的漩涡。
2.用毛线摆螺旋线。
3.把橡皮泥搓成长条,把长条摆成螺旋线。
水中做漩涡。先问幼儿会在水中制造漩涡吗?然后请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制造漩涡?
(1)用手搅。
(2)用嘴吹一吹。
(3)用筷子搅水。然后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尝试制造出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漩涡,把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4.过程关注。
在幼儿进行制造漩涡时,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操作时不把水弄到衣服和地面。
5.教师小结。
原来用长而细的搅拌器皿在大而深的容器中能制造出又大又漂亮的漩涡。
6.活动延伸
(1)区域延伸在科学区提供一根葱和有色的水:运用漩涡的知识看看葱在漩涡中会怎样。
(2)家庭亲子活动延伸水中的散沙如何成堆:水中有很多沙子,怎样把它们捞出来?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制造漩涡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漩涡的概念,知道漩涡是如何形成的。
2. 通过实验,让幼儿亲手制造漩涡,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好奇心。
二、教学准备:
1. 教具:塑料杯、水、吸管、硬币。
2. 教师准备漩涡形成的原理和实验步骤。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漩涡的概念,引导他们想象漩涡的`样子,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实验:教师向幼儿展示如何制造漩涡,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首先,将水倒入塑料杯中,然后用吸管快速吹气,最后将硬币慢慢放入水中,观察漩涡的形成。
3. 观察: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漩涡的形状和变化,让他们描述自己的发现。
4. 总结:教师解释漩涡形成的原理,让幼儿理解并记住。
5. 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漩涡的特性,例如,改变吹气的力度或速度,或者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漩涡会有什么变化。
四、教学评价:
通过幼儿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描述,评价他们对漩涡的理解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家庭作业:
让幼儿在家中重复实验,观察并记录漩涡的变化。
中班科学制造漩涡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漩涡的概念,知道漩涡是怎么形成的。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亲手制造漩涡,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通过观察漩涡,让幼儿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 教具:
一个大的圆形塑料盆,一些水,一个小玩具(如小船或塑料球)。
2. 教学环境:
教室中找一个空旷的地方,确保幼儿可以自由活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向幼儿介绍漩涡的概念,告诉他们漩涡是怎么形成的。然后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一起动手制造一个漩涡。
2. 操作:
教师向幼儿展示如何制造漩涡。首先,将塑料盆装满水,然后慢慢地将水旋转起来,形成一个漩涡。接着,让幼儿自己尝试制造漩涡。
3. 观察:
在幼儿制造漩涡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观察漩涡的形状、颜色和旋转的速度,让他们感受到漩涡的神奇。
4. 游戏:
教师可以让幼儿用小船或塑料球放入漩涡中,观察它们在漩涡中的运动情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5. 总结:
教师引导幼儿分享他们制造漩涡的.体验,让他们理解漩涡的形成原理。同时,教师也可以再次强调漩涡的神奇之处,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公开课,幼儿们不仅了解了漩涡的概念和形成原理,还亲手制造了漩涡,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多的科学实验,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中班科学制造漩涡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漩涡的形成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2. 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亲手制造漩涡,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具:
大碗、水、塑料勺子、乒乓球、吸管、塑料杯、纸板等。
2. 教师准备:
了解漩涡的`形成原理,设计好实验步骤。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大碗,里面装满了水,然后用塑料勺子快速搅拌,让幼儿观察水面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水面上出现了一个漩涡。
2. 探究: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漩涡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出现漩涡。然后告诉幼儿漩涡的形成原理是流体的旋转运动。
3. 实践:
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幼儿需要用塑料勺子在大碗里搅拌水,然后用吸管吹气,看看能不能制造出漩涡。最后,让幼儿用纸板在塑料杯中制造漩涡。
4. 总结:
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漩涡的形成条件和制造方法。
5. 延伸: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漩涡的其他特性,如漩涡的大小、形状是否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等。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正确操作,是否能理解和掌握漩涡的形成原理。
2. 通过幼儿的分享和讨论,评价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幼儿的实验结果,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
1.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
3. 教师要注意安全,确保实验过程中没有危险发生。
中班科学制造漩涡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漩涡的概念,知道漩涡是如何形成的。
2. 通过实验,让幼儿亲手制造漩涡,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科学兴趣。
二、教学准备:
1. 教具:
大碗、水、塑料勺子、吸管、乒乓球。
2. 教材:
《制造漩涡》PPT。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向幼儿展示PPT,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的漩涡,询问他们是否见过或听说过漩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
教师解释漩涡的概念,告诉幼儿漩涡是如何形成的,然后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制造一个漩涡。
3. 实验操作:
教师向幼儿展示如何用塑料勺子和吸管制造漩涡,然后让每个幼儿都亲手试一试。
4. 实验观察: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漩涡的'形状和颜色,让他们描述漩涡的特点。
5. 实验总结: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漩涡的形成条件和特点,让他们理解科学的规律。
6. 游戏环节:
教师将乒乓球放入水中,让幼儿用吸管吹气,制造漩涡,看谁能让乒乓球在漩涡中旋转得最久。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公开课,幼儿们对漩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了观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他们也体验到了科学的乐趣,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他们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中班科学制造漩涡教案 6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漩涡的形成原理。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漩涡的形成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漩涡的形成原理。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漩涡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漩涡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漩涡的特点,引出漩涡的形成原理。
二、讲解新课
1. 漩涡的定义:漩涡是一种流体旋转的现象,当流体通过一个点或者一个区域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流体会在这个点或者这个区域形成一个旋转的流动,这就是漩涡。
2. 漩涡的形成原理:漩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流体的'旋转运动和离心力作用。当流体通过一个点或者一个区域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流体会在这个点或者这个区域形成一个旋转的流动,这就是漩涡。
三、实验观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例如,可以用一个水盆和一个水龙头进行实验,打开水龙头,让水流进入水盆,观察水流在水盆中的旋转运动,形成漩涡。
四、课堂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漩涡的形成原理,以及漩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新课
教师总结漩涡的形成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观察漩涡的形成过程。
六、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一些关于漩涡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进行观察和思考。
中班科学制造漩涡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漩涡的形成原理,并能够亲自制造出漩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漩涡的形成原理。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漩涡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讲解漩涡的形成原理。
2. 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制造漩涡。
3. 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漩涡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漩涡的形成原理,包括水流、气流等。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如何制造漩涡,包括使用水盆、吹风机等设备。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造漩涡。
5. 实验分享: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
6. 课堂小结:总结漩涡的形成原理,强调实验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科学探究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索。
五、板书设计
漩涡的形成原理
1. 水流:当水流快速流动时,会形成漩涡。
2. 气流:当气流快速流动时,也会形成漩涡。
3. 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自制造漩涡。
中班科学制造漩涡教案 8
教学目标:
1. 认识漩涡,了解漩涡的形成原理。
2. 通过实验操作,感受漩涡的力量。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漩涡,了解漩涡的形成原理。
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感受漩涡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展示一张漩涡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2. 教师解释漩涡的定义,并告诉幼儿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制造漩涡。
二、讲授新课
1. 教师向幼儿介绍漩涡的形成原理,例如水流、气流等流动时,由于速度的不均匀,会形成旋转的流动,这就是漩涡。
2. 教师演示如何制造漩涡:将一盆水倒入另一个容器,然后让水流从一个小的开口流出,就可以看到漩涡的形成。
3. 教师邀请幼儿上台尝试制造漩涡,并观察漩涡的形成过程。
三、课堂练习
1. 教师分发材料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动手制造漩涡。
2. 教师指导幼儿观察漩涡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幼儿讨论漩涡的特点。
四、小结
1. 教师总结漩涡的形成原理,并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2. 教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漩涡的形成原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漩涡的力量。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幼儿对于漩涡的形成原理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
中班科学制造漩涡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漩涡的形成原理,并能够通过实验制造出漩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索漩涡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漩涡的形成原理。
2.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制造出漩涡。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教师讲解漩涡的'形成原理。
2. 实验法: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漩涡的形成过程。
3. 讨论法: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漩涡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漩涡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漩涡的形成原理,包括水流、气流等流体运动的特点。
3. 实验演示:
教师演示如何用流水制造漩涡,引导学生观察漩涡的形成过程。
4. 学生实验:
学生自己动手,用流水制造漩涡,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课堂小结:
总结漩涡的形成原理,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的科学探究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索漩涡的奥秘。
五、板书设计
制造漩涡
1. 漩涡的形成原理:当流体(如水、气)流动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流体边缘的速度大于中心的速度,形成漩涡。
2. 实验步骤:准备一盆水和一根棍子,将棍子插入水中,然后旋转棍子,观察水面的变化。
更多优质范文、模板、稿件、作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八零资讯”。
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