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资讯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

kingkacn

更新时间:4天前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

  古代一块书法名碑。富公名讳弼,字彦国,幼时刻苦学习,有宏大的气度。范仲淹见到后很赏识他,说:“这是可以辅佐君王的人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公讳弼,字彦国,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天圣八年,以茂材异等中第。

  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公上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且上言:“元昊遣使求割地,邀金帛,而词甚倨,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者。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议者以为有宰相气。擢知谏院。

  元昊寇鄜延,中贵人黄德和引兵先走,刘平战死。而德和诬奏平降贼,诏以兵围守其家。公言:“平引兵来援,以奸臣不救,故败,竟骂贼不食而死,宜恤其家。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枢密院奏方用兵,狱不可遂。公言:“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德和竟坐腰斩。

  改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时有用伪牒为僧者,事觉,乃堂吏为之。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执政指其坐曰:“公即居此,无为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

  执政滋不悦,故荐公使契丹,欲因事罪之。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庆历三年,晏殊为相,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杜衍为枢密使,韩琦与公副之,欧阳修为谏官,皆天下之望。鲁人石介作《庆历圣德诗》,历颂群臣,曰:“维仲淹、弼,一夔一契。”天下不以为过。

  公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其为文章,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世以为知人。

  (选自苏轼《富郑公神道碑》,有删节)

  译文

  富公名讳弼,字彦国,幼时刻苦学习,有宏大的气度。范仲淹见到后很赏识他,说:“这是可以辅佐君王的人才。”富公怀揣自己的文章给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他。天圣八年,富公凭茂才科目优等的成绩考取进士。

  适逢郭后被废黜,范仲淹为此事争辩,被贬担任睦州知州。富公进言:“朝廷做一件事结果犯下两种过错,即使不能使皇后恢复身份,也应让范仲淹官复原职,用来招纳忠心的进言。”

  赵元昊反叛,富公上书陈述八件事,并且进言:“元昊派遣使者要求割占土地,索取钱财布帛,但言辞很傲慢,这必定是元昊的亲信谋臣自己请求担任使者前来的。应当出其不意,斩杀使者示众。”舆论认为富公有宰相气度。富公被提拔掌管谏院。

  元昊侵犯鄜延,宦官黄德和领兵先逃跑,刘平战死。但黄德和上奏诬陷刘平投降敌人,朝廷下令派士兵包围看守刘平的家。富公说:“刘平领兵前去增援,因为奸臣不援救,所以战败,最后大骂敌人绝食而死,应该抚恤他的家人。黄德和是宦官,依仗势力诬陷他人,希望用这种办法来免除自己的罪过,应该彻查他的案件。”枢密院上奏,认为正当朝廷用兵之时,不能追查这个案件。富公说:“大臣亲近下属欺骗君主,案件一定要彻底追查。”黄德和最终被处以腰斩。

  富公改任知制诰,负责督察京城的刑事案件。当时有凭伪造的簿录成为僧人的事,事情败露,原来是(中书省)办事的官吏所为。开封府审查其余的人却不追究堂吏。富公禀告执政,请求将犯案的官吏交付监狱。执政指着自己的座位说:“你即将担任这个职务,不要再追求眼前的名声了。”富公神情严肃,不接受他的建议,说:“一定要抓到犯案的官吏才罢休。”

  执政更加不高兴,故意推荐富公出使契丹,想寻找事由使他得罪。欧阳修上书挽留富公,没有得到答复。富公刚接受使命,听到自己一个女儿去世的消息,第二次接受使命,听到儿子出生的消息,都不管不顾就出发了。收到家信,不打开就烧掉,说:“只是扰乱我的心意罢了。”

  庆历三年,晏殊担任宰相,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杜衍担任枢密使,韩琦和富公辅佐他,欧阳修担任谏官,都是天下敬仰的人物。鲁人石介写了《庆历圣德诗》,逐一歌颂群臣,说:“范仲淹和富弼,一个可比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夔,一个可比舜时掌管教育的大臣契。”天下人认为这样的赞颂不过分。

  富公谦恭节俭喜好礼节,和人谈话,即使是年纪小地位低微的人也竭尽恭敬。然而他凭轻车简从深入不可预料的敌国朝廷,责问敌国君臣,挫败他们的言辞,折服他们的内心,没有一句话稍微屈服,这就是所谓的大勇啊!他写文章,雄辩而不华丽,质朴而不粗俗。平生举荐的人很多,特别知名的有十多位,当世的人认为他能了解人。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奸相当国时,他曾家居十五年不出,一生力主抗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杨诗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在当时称为“杨诚斋体”。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者仅为其中一部分。亦能文,部分诗文关心时政,反映民间疾苦,较为真切。著有《诚斋集》。

  生平

  一、少年学识积累阶段

  苏轼21岁前可谓处在学识的积累阶段。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少年时的大量积累为苏轼日后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二、全盛高官时期

  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在这个时期,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又认为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六一居士集叙》,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答虔倅俞括》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例如“日与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他的自我评价与读者的感受是相吻合的,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

  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佑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三、遭排贬外时期

  苏轼所遭的重大排挤,始于王安石变法。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纵使屡遭排挤,苏轼亦多次在其文学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在密州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则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现实中的“射虎”太守和理想中“挽雕弓”、“射天狼”的壮士形象,继范仲淹《渔家傲》词后进一步改变了以红粉佳人、绮筳公子为主要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四、人生灾难时期

  苏轼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古代文人因为客观环境使然,总是习惯于在谴词造句上表现得十分微妙,而读者也养成一种习惯,本能地寻求字里行间的含义。比如御史台里的“新进”们。六月,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给苏轼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明明是苏轼在讽刺他们,而他们反说苏轼愚弄朝廷。

  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这四个月里,苏轼无时无刻不承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这可谓是苏轼在仕途上的重大失败。它不仅使苏轼的地位一落千丈,更使苏轼政治的形象被蒙上一层阴影。虽然在仕途上屡遭失败,但苏轼却用他旷达的心态开启了他豪放的词风,更开启了一段豪放人生。他豪放词的最凸起的代表是题为“赤壁怀古”的《念奴娇》大江东往。这首词以夸张的手法从江水的东流,感慨感染到时光的逝往,进而把山河与人物合写,视野高远,气焰恢宏。即正面描摹赤壁的江景,又详细刻画了周瑜的雄姿。这两方面的文字都颇为夸张,使“山河如画”与“风骚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结尾又联想到自己志不得伸,早生华发,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与曹孟德《短歌行》同样苍凉悲壮,把不平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俞文豹《吹剑续录》中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

  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晨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个故事说明了苏轼词的主要特。他视野高远,气焰恢宏,感情奔纵而郁愤,显示出一种积极乐观而又苍凉悲壮的格调,把不平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又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归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达其怀才不遇的心情,正由于他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断地从他的词里流露出来。在《行香子清夜无尘》中,“虽抱文章,启齿谁亲?”怀才不遇,继而又自我解脱:“且陶陶乐尽无邪”。“无邪”是指不受礼欲影响的性格。此词流露出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触,表达调查脱世俗困扰的意愿,基调是爽朗的。但毕竟理想越来越渺茫,对这个封建文人来说恐怕只好“何辞更一醉”了。

  苏轼遇事达观、超脱,气量心胸旷放开阔,他无论受到多么繁重的袭击,面对多么险恶的环境,都没有被压得抬不起头。如《定风波》词形象地体现了这种旷达的襟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突然而来的风雨袭击下,苏轼逍遥得意,安之若素,果然微寒驱散了醉意,前进迎来了日光。他在旅途上如斯,在不平的人生道路上他也是这样坦然自处,这种旷达襟怀,简直可以傲视一切磨难艰危,而达到谈笑生死,履险如夷的境地。正由于苏轼还有这么一股不畏“风雨”的精神,所以他不甘受困厄摆布。他见到黄州的兰溪竟是从东向西流的,便高兴地唱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鹤发唱黄鸡”。抒写了他对所谓命运发出的抗争,表现出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在这个时期,苏词中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醉蓬莱》、“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在黄州作的《寒食雨二首》,写“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痛。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多石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

  五、笑对人生时期

  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潮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当苏轼被贬至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之二及贬儋州,又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怀,气势雄放。

  苏轼的一生,可谓室经风历雨、大起大落的一生。过多的苦难不仅没有把他打倒,反而把他推到了一个文学的新高度。苏轼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宋、英宗、神宗、哲宗、微宗五个朝代,他的文学思惟和创作,在当时和后代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他的词作更是境界恢宏、豪迈奔放,开启了一代风气。让我们铭记苏轼的事迹,更铭记他那伟大情怀。

更多优质范文、模板、稿件、作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八零资讯”。

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  古代一块书法名碑。富公名讳弼,字彦国,幼时刻苦学习,有宏大的气度。范仲淹见到后很赏识...

苏轼经典的诗词23首

苏轼经典的诗词23首  大家都知道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译文及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译文及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

苏轼中秋节的诗句

苏轼中秋节的诗句(精选50句)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

苏轼《水调歌头》英译

苏轼《水调歌头》英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

苏轼《水调歌头》英译
作文_与苏轼相遇作文

与苏轼相遇作文(精选11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

发表新年致辞

发表新年致辞(精选6篇)发表新年致辞 篇1  全体职工及家属朋友们:  光阴似箭,白驹过隙。欢乐祥和的春节,踏着兔年的蹄

广告经营租赁协议

广告经营租赁协议(通用3篇)广告经营租赁协议 篇1  甲方:  乙方:  甲方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地

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心得体会范文

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9篇)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心得体会范文 篇1  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将时

师德规范学习心得体会

师德规范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1篇)师德规范学习心得体会 篇1  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如何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一个摆

文化传播公司墙体广告协议

文化传播公司墙体广告协议(精选29篇)文化传播公司墙体广告协议 篇1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

婚前子女抚养权的协议

婚前子女抚养权的协议(精选3篇)婚前子女抚养权的协议 篇1  甲方(男方):________  乙方(女方):_____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