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日常的教学,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能用上多媒体。对于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小学,通常是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只能用“对话”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来帮孩子构建他们内心美的天地。
广义上,“对话”的含义为“两个或更多的人用语言交谈。”在课堂上,教师用“语言”和儿童时刻在进行“对话”。然而,在著名物理学家、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戴维·伯姆看来,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他在《论对话》中提出:对话是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它旨在探索对话中人们的思维作用方式。戴维·伯姆提倡的“对话”,从字面上讲并不意味着只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它可以在许多人之间进行,也可以是在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的自我对话。“就意味着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
一、说“画”——看到的说出来
通常,教完一首诗,要求孩子为这首诗画一幅画,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是一种很巧的方法,从画中可以读出孩子对故事的理解,但孩子的绘画水平毕竟有限,涂鸦之余,很想给孩子另一种美的体验。于是,说“画”的念头应运而生。说“画”是指当你读完这首诗时,说一说你会画些什么来表现这首诗呢?以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四年级)教学片段为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实录:
背景:整首诗意思学完了。
师:如果你是,你会怎么画《村晚图》呢?
生:我会画一座宁静的村庄,远方有连绵起伏的山,近处有树,有桥,还有骑在牛背上。
生:不,我会在牧童的家门口画上牧童的母亲,正凝视着前方,等待牧童的归来。
生:老师,我还想在《村晚图》上画一群小鱼儿,用小鱼儿快活地游,表现牧童很高兴。
(响起了掌声。)
生:刚才大家说的,使我想起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因此,我在夕阳旁添上一群小小的鸟。
(太好了!)
从这段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话”的痕迹。教师仅仅提问:如果你是画家,准备怎样画与诗歌相配的图画。然而,正是这一提问,使擅长形象思维的孩子们活跃起来,毕竟,“说画”比“画画”更容易些,儿童一边说一边想着画面。同时,其他孩子聆听,互相启发,思维彼此撞击,会产生更多的灵感。其他孩子在听的过程中,常常借助语句,在脑海中勾勒出他们心中的图画,给孩子更多美的体验。
二、猜“乐”——听到的说出来
再看一则实录片段:(《如梦令》六年级学生)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的词一直以“凄凄惨惨戚戚”著称,怎么理解李清照早期作品的欢快、清新、自然呢?教室里的插座已经坏了,音乐指望不上,老师的语言已经描绘得够多了,怎么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呢?我突然想起前几日看的一则教学案例。我们没有音乐,就想象吧!
师:“同学们,如果让我们为这首词配乐,你们说该配什么音乐呢?舒缓?激荡?低沉?活泼?”
“活泼!”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整首词表现李清照轻松的心情。”
师点点头:“如果选择乐器,你会选择什么乐器?”
“二胡!”一生很快地回答。
“不行!二胡表现的是悲伤的心情。”另一名学生马上反对。
沉默片刻,一名同学轻轻地说:“还是我们的民族乐器好吧?毕竟是宋词嘛。”
“琵琶!”“古筝!”孩子们忍不住叫起来。
很妙的互相启发,我们就在想象的音乐中“配乐朗读”吧。
一遍遍的诵读,一个个沉浸在自己的乐曲中,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因为,音乐在他们心中。
更多优质范文、模板、稿件、作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八零资讯”。
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