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2.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齐读词语。
蝙蝠 雷达 蚊子 即使 灵巧 敏锐 科学家 横七竖八 绳子 苍蝇
证明 研究 障碍 改变 模仿 显示 驾驶员
2.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了解了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介绍:蝙蝠、雷达)
3、师:蝙蝠和雷达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科学故事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理解课文。
1.读第1、2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夜行?(吸引读者、引出问题)
2、过渡: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那么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生答)
3.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4、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
5.这些现象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6.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已经做了很多实验,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实验顺序目的方法结果证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a.指名说。
b.先了解“证明”。你能根据三次试验的内容,用“证明”一词说话吗?
c.检查:假如你就是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7.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8.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的呢?读读第7自然段。
a.完成填空。
b.赏读: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了解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
9、读第8自然段:科学家根据蝙蝠的飞行特点,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10、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我们再来欣赏下雷达探路示意图。
d.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e.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11、学完了课文,你能说说课题为什么要用“和”来连接蝙蝠、雷达吗?
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1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了动物启发?(出示图片)
四、总结拓展。
过渡:同学们,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五、作业巩固。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尔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同桌练习,配以动作演一演。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
1.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写本课14个生字,认识12个本课生字。正确读写“雷达、蚊子、即使、灵巧”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
(1)深入学习和实践针对课文内容提问题的方法,能够自己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夜间探路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片,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蝙蝠和雷达)
老师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图片,提问:有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对它的了解介绍给大家听呢?指名回答。
2、读题质疑: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3、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科学,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夜间飞行的秘密)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由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小组轮流读课文,在小组内互相帮助纠正读音,然后点名分段读课文,师生集体正音。
4、课件出示生字新词。(见PPT)
指名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漆、荧、横”和多音字“系”的读音。
5、快速浏览课文,用笔画出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6、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三、复习回顾,默读课文。
1、我们以前学过针对一篇文章提问可以从三方面着手:文章写什么?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问题;为什么写?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来提问;怎么写?针对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体裁来提问。
2、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问题,解决文中的小同学在书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文章哪句话能点明,请你画出来。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3、同学们观察上面的提问和答案,结合我们学过的提问技巧,你有什么发现?
4、对,它们这是针对主要内容的提问,答案是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总结。我们在提问的时候,可以不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而是从课文标题入手。
5、读完课文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6、整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我们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提问可以从题目入手。我们在提问其他方面的问题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同学们,认真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回想一下《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句话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以及通过提问完成对本篇课文的学习。
二、集中问题,学习课文。
1、我们先根据课文旁批的问题和课后问题了解课文的内容。
2、总结文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蝙蝠在夜里是如何安全地飞行的呢?
(2)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的呢?
(3)科学家怎样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4)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对科学家有什么样的启示?
(5)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提供信息安全飞行的呢?
三、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习第6、7自然段:蝙蝠在夜里是如何安全地飞行的呢?(这是课文中心句)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的呢?(这是书中同学的问题)
出示课件: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 )和( )配合起来探路的。
蝙蝠一边飞一边从( )里发出( ),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它的( ),它就立刻( )。
2、学习4-6自然段:科学家怎样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出示课件: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3、集中探讨共性问题:
课文写科学家们做了几次实验?每次是怎样实验的?每次实验的结果怎样?默读4-6段,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次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
完成表格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4、默读第七、八自然段。提炼重点问题:
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对科学家有什么样的启示?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提供信息安全飞行的呢?
5、学生练习画出示意图。
教师板书示意图:
雷达无线电波
飞机荧屏障碍物
对本段,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出示课件: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四、补充提问,拓展延伸。
1、学完课文,你还能从不同角度给本课提出问题吗?
2、问题汇总:
(1)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的启发?
(2)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3)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飞机?
4、通过这些问题清单,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启发?
5、思考课文内容背后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发散思维,获得更多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
1、分析我们提出的问题,看一看都是从哪些角度提出的,能够帮助我们懂得如何对课文提出问题。
2、这节课我们不但了解了科学知识,还知道了阅读课文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给文章提问题。多提几个问题能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六、延伸训练。
读下面这段话,我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他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七、课后作业。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有很强的科学性,以说明为主,设计教学时,注重渗透方法指导,从质疑中引发探究。学习贵在生疑,有疑有问,有问有探究。开始,通过图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蝙蝠什么是雷达,引出问题:蝙蝠和雷达的关系?直接学习结论,学习第七、八自然段时,以课本中小同学提出的问题为基础,激发学生提问题。遵循读、问、议、答,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你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吗?”注重问题回到课本解决的练习既提出不同问题又能完美地解决问题。
课堂上,根据需要,边读边思考,边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提炼观点。每一步把读书的权力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静静地思考,大胆地提问,发展思维,理解课文内容。遗憾的是给予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时间比较少。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明确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整理问题,进而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预习单、小组问题清单、多媒体课件、平板电脑
学生:完成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本课时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对比课题引思考
把《蝙蝠和雷达》与《夜间飞行的秘密》两个课题相对比,引发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旧课题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的提出更重要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欣赏、品味语言,丰富语感。]
二、初读课文扫障碍
1、检验预习成果
第一组词语:归类正确认读“蚊子、苍蝇、绳子、铃铛”含有轻声的词语。
第二组词语:字理识字“系”并规范书写。
第三组词语:多种方法理解“超声波、无线电波”等词语的意思。
2、概括全文内容
梳理文章要点概括全文内容。
预设:科学家通过三次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航的安全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扎实的预习,能够自主完成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意思的理解。通过了解汉字特殊寓意和字理识字等环节,增加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和喜爱。概括全文内容时通过提供词语串一串,降底概括难度,把握概括要点理清概括思路。]
三、质疑发问寻角度
1、关注导语理发问
关注课文导语,小组交流整理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2、问题交流寻角度
从问题中主动发现有针对词语、句子、段落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小结第一个提问角度——内容。
3、聚焦实验寻角度
作者质疑“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聚焦三次实验寻找第二个提问角度——写法。
4、继续质疑寻方法
抛出教师读文时的质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在文章写法上提问的不同方法。
5、课后习题寻角度
文章末尾的两个问题和课后一个问题的集中展示,寻找第三个提问角度——启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开始阅读提问时是无角度和方法意识的。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提问中循序渐进地拨开问题的提问角度和提问方法。首先,通过交流学生已经提出的问题引导明确是针对文中词语、句子、段落、课题、全文来提问,都可以归纳为第一个角度——内容。聚焦三次实验,通过表格梳理文字,同学们根据表格自主发现第二个提问角度一—写法。最后,拎出文后的'质疑和课后的练习,这两者结合,有助于学生发现提问的第三个角度——启示。本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问题中逐渐拨开提问的不同角度和具体方法,为方法的运用搭建了支架。]
四、总结方法明思路
1、文本内容;
2、文章写法;
3、文本启示。
[设计意图:总结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的提问角度和具体提问方法,有具体方法搭建支架,学生对如何提问更加清晰明确。]
五、回读文本再质疑
1、书写本课的生字。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提问方法,尝试再次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问,完善本课的问题。
[设计意图:习得方法,使用方法,课上的学是为了课外积极使用,继续完善提问。]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4教学目标
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读了课题,同学们肯定会有疑问:课文讲的是什么东西夜间飞行的秘密?而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找一找吧。(板书课题)
2、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搜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了解。
课件出示: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子、飞蛾等昆虫。视力很弱,主要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雷达: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的字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指导读写生字。
(1)教师重点指导易混字、易错字。如“即”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字形,左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究”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九”,写的时候要和“挖”的右半部分区分开来;“驶”右边是“史”,不要写成“吏”。
(2)认识多音字“系”:系(jì)鞋带系(xì)列
(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生字的写法,互相听写几个生字,并互相订正。
3、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导: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看课文题目,再根据题目去找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先找出文中表明二者关系的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改写,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了。
(2)请同学们找出重点语句。(课文第8自然段开头两句。)
(3)通过对这两句话的改写,我们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说一说?
主要内容: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在夜间飞行更安全了。
小结:这个环节要层层深入,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文章主要意思,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学生对照课件出示的词语自行订正。
2、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复述一下?指名回答。
3、大家都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读这篇文章吧。
二、精读课文,仔细品味。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读相关段落。
课件出示:为了弄清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学生读相关的段落,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行全班汇报。
预设:先把蝙蝠眼睛蒙上做实验,发现蝙蝠能在夜里飞行和眼睛无关。再分别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嘴封住,蝙蝠夜里飞行出现了状况。
(2)我们了解到科学家进行的三次实验,也知道了最终的实验结果。那么,科学家通过这三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科学家们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实验次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铃铛一个也没响,蝙蝠一根绳子也没碰着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在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答案,完成表格。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科学研究仅仅是得出结论就行了吗?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从中得到启发,利用研究成果,服务我们的生活。那么,科学家们从这些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科学家得到的启发。
预设: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的飞行更安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从问题入手,再探究从实验到结论的过程,这个研究过程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发散思维。
1、回答以下问题。
(1)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
(2)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2、学习了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读课文,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
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可以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问题,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列出问题清单,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预设1:除了飞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预设2: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启发的?
根据蜻蜓的翅膀,研制出了能消除颤振危害的飞机机翼;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电子蛙眼等。
3、读课后习题中《它们是茎,还是根?》的选段,提出自己的问题。
预设: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变态茎?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取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课后习题进行实践,同时想办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5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提问。
搜集、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蝙蝠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谜语,请听。小老鼠,真稀奇,俩只翅膀像层皮,白天躲在屋檐下,夜晚出来吃东西。谁猜? (蝙蝠)
出示蝙蝠的图片,指生介绍,(蝙蝠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休息时用爪倒挂在屋檐下或大树下,冬季在隐藏的地方冬眠)
出示雷达的图片,师介绍: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它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一)默读全文,提出问题,梳理清单
默读课文,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记录下来。
小组交流,整理问题清单。
(1)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
(2)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呢?
(3)科学家怎样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4)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5)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6)这些实验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7)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呢?
(8)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9)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10)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11)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12)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梳理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问题的提问角度不一样,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有的问题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的,有的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
看看问题清单,哪些问题是针对全文的?哪些是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提出的?
(二)解决问题,品读重点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1)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
①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②为了弄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试验顺序试验准备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试验证明第一次在一间屋子里 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系了许多铃铛。蒙上眼睛铃铛一个没响,绳子一根没碰到。夜间飞行和眼睛没关系。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二次塞上耳朵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夜间飞行和耳朵有关。第三次封住嘴巴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夜间飞行和嘴巴有关。
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先同桌讨论,再回答问题,师画示意图)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④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自读第8自然段,设计雷达探路示意图。
(2)针对课文写法提出的问题:
①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写到了飞机夜航,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说明了飞机能在黑夜里飞行,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②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第一次是详写,第二、三次是略写。略写了实验准备。试验准备是同样的,试验结果也是同样的,就不需要重复地写,这样语言更简洁。)
(3)针对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问题:
①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②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6[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雷达、蚊子”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识字导入
1.教师板书“我会写”中的“蝙蝠”,出示蝙蝠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认识它吗?”指名学生回答,强调字音,并指导书写。在学生书写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蝙蝠”二字都是虫字旁,它是昆虫吗?
(2)蝙蝠会飞,那它是鸟吗?
(3)蝙蝠是什么类的动物?从哪得知呢?
2.刚刚我们认识了蝙蝠,那么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重点学习“系”的读音、“即”的书写。学生读词、写字,同桌互查。
(2)解说一个重要的双音节词:根据课文内容阐释“秘密”一词的含义。
2.了解课文大意。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吗?
课文大意:科学家在反复试验中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提问角度: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1.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生1:为什么文章一起笔就写“清朗的夜空”中飞机在航行呢?(这是一种对假设的情景进行描写作为文章开头的方法,既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笔法,又顺利地引出了“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话题。)
生2:文中两次设问“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两个设问重要吗?(是的,它们很重要,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这两处设问前后关联,逐层深入,引出课文的重点内容: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生3:怎样结合“蝙蝠”的生理特点来解说“雷达”的科学原理呢?(原来,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2.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问题清单,发现提问角度:“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看来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的。让我们去分享更多的问题,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罗列问题清单。认真阅读自己小组的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熟悉的一种提问角度。”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7教学目标
1.能参照课文提供的提出问题的示例,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以旁批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2.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了解提出问题的角度,并尝试解决示例问题和整理后的问题。
3.阅读拓展文本,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以旁批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2.了解提出问题的角度,并尝试解决示例问题和整理后的问题。
教学难点
1.能参照课文提供的提出问题的示例以旁批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2.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测试双基
1.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看拼音写汉字
fēi é kē xué jià shǐ yán jiū
( ) ( ) ( ) ( )
(2)仿写句子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仿写比喻句)。
大熊猫就像__,懒懒地躺在地上晒太阳。
(二)学习“提问”,实践尝试
1.阅读准备,学习提问
(1)对课后“问题”清单进行研读,想一想它们是从哪方面进行提问的?
(2)阅读课文,仿照课后的“问题清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疑问。
2.问题梳理,寻找有价值的问题。
(1)小组内交流提出的问题,并选出认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2)汇报交流,教师点评问题。
(3)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着力解决。
预设:
问题1.写蝙蝠为什么要先写飞机?
问题2.三次实验各有什么样目的.?说明了什么?
问题3.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问题4.还从哪些动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力争用孩子的问题引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深入理解文本)。
(三)问题引领,研读文本
1.学生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学。
2.预设问题:
(1)蝙蝠是怎样飞行的?(飞行特点)
(2)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4.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四)梳理重点,语言实践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实验顺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___,我在第__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 。(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画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七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7自然段。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一起读第7自然段。
①老师根据回答画出2、4两句。
②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己读懂它吗?
③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教师板书:蝙蝠 嘴 超声波障碍物 耳朵)
④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⑤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师简评)
⑥师生分读第7自然段。
5.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8自然段,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
(教师板书:雷达 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五)整合阅读《语文主题学习》第69页《用什么方法让飞鸟回避玻璃窗》。
过渡:人类根据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下面我们再来读一篇文章,看一看在动物身上能得到什么启示?一起读《用什么方法让飞鸟回避玻璃窗》。
1.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用了什么方法让飞鸟回避了玻璃窗呢?将不懂的问题写到书的空白处。
2.全班交流展示。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多角度提出问题,并在问题的引领下研读了课文。大家要在以后的阅读中不断地尝试提问,并通过阅读加以解决,那么我们的阅读水平就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深入。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8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全文
1、巩固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2)订正,修改
2、朗读词语
蝙蝠 敏锐 即使 蚊蝇 证明
铃铛 障碍物 荧光屏 横七竖八
二、梳理问题,巩固策略
1、回顾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策略。
2、梳理同学问题清单,明确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三、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1、揭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1)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最能说明蝙蝠夜间飞行特点的词。
(2)体会蝙蝠飞行的灵巧。
(3)读出自己的感受。
2、记录实验,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1)朗读4—6自然段,了解实验过程。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3)交流、完善表格填写内容
(4)结合表格解决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试验?
3、结合文字描述,写蝙蝠探路示意图。
(1)朗读第七自然段,了解内容。
(2)想象画面,写示意图。
(3)结合示意图描述蝙蝠探路的过程,知道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4、探寻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
(1)朗读第八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
(2)想象画面自学,写飞机夜间飞行的示意图。
(3)交流雷达工作的原理。
5、建立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联,解开夜间飞行的秘密。
6、联系生活经验提问,引发阅读思考。
7、巩固从不同角度思考提问策略
四、补充阅读,巩固质疑
阅读课后补充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1)朗读片段,思考问题
(2)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3)交流提问。
五、总结布置作业
在阅读中运用提问策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9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 11 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多音字“系”,会写 14 个常用字。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认识“蝙、蝠”等 11 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多音字“系”,会写 14 个常用字。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
1、回顾前一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中所学习的提问策略 。
2、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二、质疑导入
1、根据题目质疑
2、解决质疑,了解文章内容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
1、学习“蝙蝠”
(1)读准字音
(2)介绍资料
2、学习“雷达”
(1)了解雷达
(2)组词运用
3、通读全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
(2)读准本课生词
即使 敏锐 障碍物
证明 研究 驾驶 荧光屏
4、学习多音字“系”
(1)了解“系”的字理
(2)结合语境读准字音
①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②这点小磕碰,没关系。
(3)理解“横七竖八”的意思
5、区分形近字“蝇、绳”
6、指导书写
(1)明确重点字的`关键笔画
(2)细致指导生字“即”、“横”、“系”
(3)书写生字
四、再读课文,初步质疑
1、再读课文,填写问题清单
梳理问题清单
(1)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2)从课文的写法提问
(3)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2、了解内容解决“夜间飞行的飞机和蝙蝠有什么关系?”
(1)解决问题
(2)变换表达方式回答问题
3、总结归纳从不同角度思考,从多角度提问。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要写的字。
2、从不同角度思考,完善提问。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10一、文本分析
《夜间飞行的秘密》讲述了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理,与蝙蝠探路相类似。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把科普文安排进提问策略单元的原因,应该是科学类文章介绍的知识,本身就包含着孩子的未知,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教提问方法的好载体。
首先要明确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目的。本单元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提问的策略方法,绝不只是简单知晓课文内容。但提问的目的,是想通过提问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习策略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以课堂上也不能置内容于不顾,为了习得策略而纯粹罗列方法。就好像鱼之于水,能力是在边读边问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长期这样的'训练就会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这是一个水乳交融的过程,阅读策略教学决不能脱离文本教方法,更不能为提问而抛弃对内容的理解。
再梳理本单元的编排思路,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承接第一课,继续练习针对局部和全文提问,同时还要学习从写法、启示不同的角度提问,并能分类整理问题,借助问题理解课文,为第三篇《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筛选问题做铺垫。针对内容的提问符合学生已有认知,人人能问。针对启示和写法的提问稍难,尤其是探讨作者写作的密码普通孩子都想不到,这就是学生的生长点,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伸展。
如何教学生从写法的角度提问呢,我们不妨从文体入手。
科普文介绍科学知识,本是严谨的,理应言简意赅,直接了当地陈述。作者却运用设问、“像没头苍蝇似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问句结尾,介绍实验时生动具体的细节表述等。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与已有认知不一样的地方,找到这样的特别处,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咀嚼,探究作者的表达意图,以提问撬动思维,以问题促进对内容的理解,最终实现读写能力的螺旋上升。
二、学情分析
这是统编教材小学阶段暨三年级预测单元后安排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作为本单元的第二课,如何提出自己的真问题,还得基于第一课的良好铺垫方能进阶。针对内容的提问在学生认知范围内,较熟悉,学生都能自然生发针对内容的提问,但是针对写法和启示的提问则需要重点学习。
针对写法和启示的提问是难点,而针对写法的提问又是重中之难。根据课标要求,中年段阅读教学应以段落训练为重点,所以从写法角度的提问重点关注作者句段修辞的表达,集中在2-5自然段的相关处处理,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从全文布局上思考提问。教学时老师先引导和示范,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把文句内容用简短的句子表达,与原文对比阅读,启发学生思考提问,作者为什么舍简就繁选择这样的形式,这样表达好在哪儿,再阅读体会,交流收获,真正实现以提问促进课文理解。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难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五、教学过程
(一)课时目标
1.能读准多音字“系”,“蝙蝠”等生字词。
2.能阅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3.能初步感受提问的不同角度,借助清单分类整理。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①提问:经过上一节课的提问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②学生回顾阅读时可以针对局部提问,也可以针对整体提问。
(2)边读课文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出示学习任务一: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把问题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课文相应的位置。
②学生默读课文并批注问题。
2.分享自己的问题,相机引导关注“学习伙伴”的问题,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预设:“学习伙伴”提到“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受到了动物的启发”,这让我想到了,提问不仅可以是针对课文内容本身,还可以是课文以外相关情境的思考。
3.学生默读课文,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并批注下来。
板块二:问题梳理,感知多角度提问
1.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将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在小组问题清单上。
(3)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习情况,帮助解决部分问题。
2.引导学生对比问题清单,分类梳理问题
(1)过渡: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也试着解决了其中一些问题。大家请看,陪伴我们一起阅读的“学习伙伴”也整理了一份小组问题清单,是否能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呢。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清单的三个角度
探究“内容”
①出示问题:无线电跟超声波是样的吗?引导思考:这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
②学生交流:“无线电”和“超声”,是來自课文中的两种事物。这个问题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来的。
③小结:我们在读时,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探究“写法”
①出示问题: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②引导思考:这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
③小结:这个问题是针对“写法“提出来的,因此,针对课文的“写法”,我们也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
探究“启示”
①出示问题: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你能仿照这个问题提问吗?
②引导思考:这样的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呢?
③小结: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也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
阅读时通常可以从“内容、写法和启示”这三个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当然,省略号也告诉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提出问题。
(3)小组合作,分类整理
①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角度提问。
②小组交流,把小组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按三个角度分类,填入表格。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11课时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分类整理出小组问题清单。
2.能从不同角度提问,根据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启发引导,学习“写法”提问
1.导入新课,自主探究
(1)出示小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对比发现:看看表格中呈现的这些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内容”方面的问题有很多。
预设2:“启示”类的问题很有趣。“写法”类的问题太少了。
(2)教师示范从“写法”角度提问。
出示第二自然段语句: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要想了解其中的秘密,我们可以从蝙蝠说起。
①抽读,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②教师示范提问:作者为什么不像你这样直接陈述,而要一问一答,用设问呢?
这是我的问题。想知道我是怎么从写法这个角度提出这个问题的吗?
③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科普文的`认知。
③小结:对写法提问,可以关注课文的表达里与我们对科普文的想象不一样的地方。
(3)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专门针对写法角度提问。
预设1:作者为什么把蝙蝠比作无头的苍蝇?
预设2:作者为什么要自问自答呢?
板块二:筛选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1)全班交流,筛选问题
从内容、写法、启示三个角度各筛选出一个问题,为深入学习做准备。
问题1:蝙蝠夜间飞行与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有什么关联?
问题2:课文为什么要详写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问题3:生活中还们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示?
(2)集体研讨预设问题1
①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说一说:蝙蝠是依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
②引导学生议一议:飞机夜间是怎样飞行的?
③小结: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的配合,飞机夜间飞行是受到蝙蝠飞行启发,靠雷达、无线电波,显示屏的合作完成的。
(3)集体研讨预设问题2
①出示课文第三至七自然段,提问:课文一共有8个自然,其中用了5个自然段介绍蝙蝠,为什么?
②学生重点学习第四至五自然:先自读,把关键词填写在表格中,再同桌相互说一说实验过程。
③填表后思考: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为什么详写第一次实验略写后两次实验呢?
教师小结:科学家做的三次实验准备是一样的,为避免啰唆重复,就不必把后两次实验详写出来。但这个实验过程很有趣,详细记述出来,不仅能促进我们全面地理解文章,也让我们对这篇科普文的学习更感兴趣。
(4)集体研讨问题3
①谈话:科学家利用超声波发明了雷达,实现了飞机的安全夜行,在生活中它还有哪些用途呢?你们知道吗?
生交流。
这么多地方都要用到超声波,生活处处有科学啊。
科学家们从生物身上还得到了哪些启示,创造了哪些新技术,发明了哪些新科技呢,你知道吗?
②学生交流已知的仿生学知识,其他同学就发言同学交流的话题,提问交流。
预设1:我知道对蜻蜓飞行原理的探索促进了飞机飞行稳定的研究。
预设2:潜水艇的发明和鱼的沉浮有关。
预设3:潜水服的流线型设计从鲨鱼身上得到了启示。
③小结: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仿生学的知识。
(5)小结: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理解了文章内容,还从课文中受到启示,想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体会了阅读科普文的乐趣。
过渡:从不同角度提问,大家有没有真正掌握呢?接下来我们要接受一次检阅。
板块三:及时巩固,迁移运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第三题,练习从不同角度提问
①学生默读课后材料《他们是茎,还是根?》,边读边写下自己的问题。
②学生自主进行问题分类。
(2)小组交流,对问题进行整合和梳理。
(3)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相互评价。
(4)推荐课外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提问策略
更多优质范文、模板、稿件、作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八零资讯”。
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